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三代人跨越时光的红色接力
2025-09-28 09:42:26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责任编辑:林华黎

在江苏省靖江市孤山镇广陵村,村民总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王倬烈士纪念碑前忙碌。那是退伍老兵卢汉郎在用粗糙却温柔的双手擦拭石碑上的浮尘,弯腰清除周边的落叶与杂草。一晃37年过去了,这个身影早已从当年的意气风发变为如今的步履蹒跚。

卢汉郎今年75岁,守碑的初心要追溯到童年。小时候,村里长辈常坐在老槐树下,讲述王倬烈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故事,每次听到动情之处,他都忍不住红了眼眶。正是这份对英烈的敬重,让他毅然穿上军装,把保家卫国的信念刻进了骨子里。1988年,孤山镇要在王倬烈士殉难处设立纪念碑,退伍军人卢汉郎听说后,立马找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张灿坤,主动揽下管护的活儿。“当时就想着,烈士为咱拼过命,守好他的碑是应该的。”卢汉郎说。张灿坤当初只让他“有空多照看”,没承想,卢汉郎一守就是几十年。

2023年修缮前,从卢汉郎家到纪念碑还是坑洼的烂泥路。“晴天满脚灰,雨天一脚泥。”他每天都要擦碑文、除杂草、添红描金,从不间断。不幸的是,2019年,他的妻子陆秀华突发中风,瘫在了床上。那段日子,卢汉郎既要操持农活家务,又要照顾生病卧床的妻子。可即便这样,他依然坚持每天守碑,“每天清晨先去碑前看看,心里才踏实;傍晚照料完老伴儿,再去把碑周围清理干净,这一天的日子才算圆满。”有人不解地问他图啥,他总笑着摇头,“不图啥,这就是我该做的。”儿子看着父亲雷打不动的坚持,慢慢也明白,守碑早成了父亲生命的一部分。让人暖心的是,卢汉郎的坚守打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农忙时总有人主动上门,帮他割稻、插秧;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妻子也渐渐能下地走动,还能做些简单的家务,他总说:“这是我的福气。”

随着前来祭扫的人越来越多,卢汉郎自然而然地成了义务讲解员。卢汉郎说,他文化程度不高,怕讲不好英烈故事,但他不能辜负烈士,也不能辜负来听讲的人。他经常挨家挨户走访老兵,拉着他们询问细节,把听到的话都记在小本子上,农闲时就拿出来反复琢磨,慢慢地,他的讲解不再生涩,变得流畅且饱含真情。37年来,在卢汉郎的深情讲解下,红色的种子早已在4万多人的心间生根发芽。

这份对英烈的守护,也成了卢家的家风。卢洪坤已能熟练执起父亲的毛笔,为王倬烈士纪念碑添红描金,动作里满是敬仰之情;卢汉郎的孙女在学校里,也主动当起了小宣讲员,用稚嫩的声音给同学们讲王倬烈士的事迹,让更多同龄人知道英雄的故事。

三代人跨越时光的接力,让红色种子在靖江大地上生根、发芽,而卢汉郎用37年时光践行的诺言,也成了人们口中动人的诚信赞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