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遂昌原食健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粽子慢慢淡化节气限制,在各个节点以不同角色亮相。中高考前,“状元粽”迎来一波销售小高潮;七夕节,“情侣粽”另辟蹊径,成为年轻人表达爱意的新宠;中秋节临近,“团圆粽”再度令人眼前一亮。公司董事长郑富明根植于广告业多年,传统的遂昌长粽在他的创意点化下,俨然化身食品中的艺术品。
长粽顾名思义,体形修长,在丽水市遂昌县已传承百年,此前小打小闹,藏在深闺人未知。这几年,在县里支持下,包括“遂昌原食”在内的5家食品企业脱颖而出,背后再带动一批长粽“共富工坊”,让老手艺做成了新产业。郑富明身兼县长粽协会会长,据其相告,去年,全县卖出了700万根长粽。
遂昌长粽年产值1.4亿元,带动的还有另一亿元级产业——箬叶。三年前,该县建成了一个浙南箬叶市场,集收购、冷藏、烘干、分选、储存、交易于一体,配备恒温保鲜库、智能烘房和分选车间,彻底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局面,使鲜叶处理的周期从几天延长至数月。依靠这片“金叶子”,遂昌3800多名农户人均年增收达2万元。
遂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今年,该县以“金色共富”发展轴为载体,明确了“一核一镇九片”的总体布局。所谓“一核”为县城发展核,“一镇”指的是石练镇,“九片”则是以9个重点村为节点谋定的9个组团片区,覆盖了全县60%的县域面积、80%的人口、90%以上的规上工业总产值。
“金色是遂昌的独特标识,除了金属制品产业、‘江南第一金矿’,农业领域还包括茶叶、竹叶、稻叶、箬叶、薯叶、三叶青在内的‘六张金叶子’,托起了强村富民的产业大盘。”在副县长王庆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转化路径,万变不离其宗得靠产业,“如何激发山区产业的后发优势,我认为要抓12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以竹产业为例,浙江不乏竹乡,由于劳动力成本与日俱增,砍伐毛竹甚至趋向亏本买卖。遂昌的破题之法是全产业链改造提升:一产上,通过应用现代农业技术,一年四季能产笋,亩均收入超万元;二产上,投资3.4亿元在经济开发区布设竹产业共富产业园,采取“政府搭台、国企投资、企业经营”的模式,解决毛竹加工烘干、碳化、仓储、污水处理等环节问题,为新能源电池解决原材料需求;还有三产,竹乡高唱农文旅融合曲。
据悉,竹产业共富园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上接林业社会化服务队通过机械化采伐管理构建共富体系,让小叶子发挥大作用,下达一批深加工企业,有效破解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消防、环保、运输、社会化服务缺失等难题。去年,全县竹产业总产值达17.69亿元,一二三产分别为3.84亿元、6.73亿元和7.12亿元。
再看全县,去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2.16万亩,年产种子240余万公斤,产粮4.8亿斤,产值达到1亿元,跻身全省最大的杂交籼稻制种基地。眼下,石练镇还在探索制种与黑木耳轮作模式,利用冬闲田,每亩可再增收益7000元。同样种粮,作为山上旱粮,司空见惯的甘薯在遂昌产值也被做到了亿元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批新主体。
三年前,罗素萍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回到蔡源乡,成立了名为“蔡相翠谷”的农业科技公司。最初,她就根植“共富基因”,采取订单农业模式,推广“小香薯+芥菜”轮作,让“抛荒地”变成老百姓的“增收地”。以其为缩影,这些年在党建引领下,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遂昌引导“归乡人”、招引“新乡人”、激励“原乡人”,推动人才互动和资源碰撞,实现了多方联结的共赢共富。
遂昌县委书记李锋表示,新的时期,将紧紧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尤其加快“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打造更有奔头的和美乡村,让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奋力打造革命老区金色共富县,为全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多遂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