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市渼陂村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一体,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 黄慧 摄
青,东方色也,生生不息。在中华传统五色土体系中,青土既是长江中下游肥沃土壤的实指,更是东方生机与农耕文明的精神符号。它温润黏糯,宜稻宜菽,孕育着“敬土惜粮、天人共生”的华夏农耕基因。
在江西吉安的层峦叠翠间,它不仅是山田的底色,更孕育稻浪、承载古道、浸润文化,是千年村落赖以存续的根基。而今,当“千万工程”的东风吹拂赣鄱大地,吉安的古老村落正以青土为画布,绘制出一幅景村融合、产村融合、三治融合、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和美乡村长卷。
清晨六点,井冈山深处的湘洲村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青土培育的水稻在晨曦中泛着微光。村民邓红踏着湿润的水泥路向自家稻田走去。“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现在家里还有五亩田,每亩能产1000斤湿稻谷。”她弯腰查看稻穗,露水打湿了袖口。
湘洲,一座藏于罗霄山脉深处的八百年古村。青砖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在树林山间自有一番韵味,古祠堂门前的旗杆石(功名石)见证着往日的辉煌,也彰显着重视教育的传统。而作为曾经茶盐古道必经之路的古驿道,更是给湘洲村增添了历史的厚重。
湘洲村的“青”是赖以生存的根基。青土不仅为村民带来亩产千斤的丰收,更滋养出油茶、蜂蜜、红米等山间风物。
湘洲之“青”不止于自然馈赠,这里还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寸山路上,都曾印下红军战士坚定的足迹。走过村口的红军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标语虽斑驳仍炽热,犹如一棵棵扎根红色热土的常青树,无声诉说这片土地的光荣与坚守。
这片土地孕育的勃勃生机,赋予了村民们在艰苦环境中开拓、繁衍的力量。“从前村里路不通,碾米得翻一座山,得走一天。”村党支部书记李富坤回忆道。改变始于一条路。2016年,水泥路终于修到了村组;2018年,全村完成道路硬化;2021年,路灯点亮了山间的夜。
基础设施的改善,唤醒了青土中沉睡的生机。在吉安武警支队的定点帮扶下,旋耕机开进了梯田,烘焙房飘出笋香。2023年,村里建成稻虾共作基地,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村集体年增收3万多元,养虾的脱贫户每月能挣3500元。”李富坤说。令人欣喜的是,红米被纳入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体系,沿着昔日红军走过的路,走出深山、走向市场。
相较于湘洲的自然野趣,富水河畔的渼陂古村,则以人文“青”画卷示人——青在庐陵文脉,在崇文重教传统。
梁氏祠堂内,67张八仙桌摆开阵仗,500余名族人为新晋大学生摆宴庆贺。一句“好好读书”、一筷家乡味、一声暖心叮嘱……崇文重教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烟火气中代代相传的种子。
渼陂何解?“渼”是粼粼水光,“陂”是水岸陂堤。村里有28口相通相连的水塘,彼此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它们不仅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火、排水、灌溉系统,更映照着古人对宇宙的想象。
在村里保存完好的367栋明清建筑间徘徊,梁氏宗祠“永慕堂”里高悬着“翰林第”匾额,每一扇花窗、每一方天井,都藏着家族的训诫与农耕文明的智慧。
走在村里近千米长的老街上,飘来一阵阵酱香、纸墨香和非遗手作工坊的叮咚声。文陂镇文化旅游干事彭水平笑着说:“这条街可不是仿古的。”这里曾是赣中重要的商贸动脉,布号、粮行、药铺林立。如今,青石板路上独轮车辙印犹存,两侧的老字号商铺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
渼陂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毛泽东、曾山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活动,作为“二·七”会议旧址,红色底蕴深厚。在斑驳砖墙上触摸曾经的红色标语,仿佛仍可听见那段风雨如磐的年代里,坚定有力的脚步声。
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守护好历史的根脉,也要让现代发展惠及于民。“自从村里引进社会资本运营管理,村集体收入逐年递增,从几千元增长到20多万元,还带动了100多人就近就业。”文陂镇人大主席张曦说。
产业,是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引擎。在吉安钓源古村的香樟林里,60岁的欧阳正祖每日巡逻。2.6万棵古樟形成天然屏障,150栋明清赣派建筑古朴静谧,鸭群在稻田间嬉戏。这幅延续千年的农耕图景,如今被注入了全新的生机。
“生女种樟,出嫁制箱”,陪嫁樟木箱的习俗赋予钓源“中国最美香樟古村”美誉。如今,古村利用香樟资源打造无蚊村落,民宿、泳池、咖啡馆一应俱全,游客络绎不绝。
评书场中,石家兴醒木一拍:“话说欧阳修……”《钓源由来》从日演两场至天天加座,有客人专程从全国各地来听。“古村落活化要以人为核心,留原住民乡愁,创新村民空间,予游客深度体验。”吉安十里芳菲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明说。
于是,薜荔冰粉铺、花开茶坊评书、手作工坊相继开业。2024年,钓源古村接待游客59.14万人次,营收1800万元。
山风拂过古祠堂的飞檐,传来清脆的风铃声。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这些古村落里写下新的诗行,“和美吉安”的画卷在丰收的喜悦中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