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陕西:千年文韵共潮生
2025-09-28 09:42:26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责任编辑:林华黎

陕西党家村的文星阁体现了村里崇文重教的传统。 郭诗瑀 摄

黄土,是风与时间的史诗。来自西北大漠的尘沙,在年复一年风力的搬运下,如同一场持续了百万年的迁徙,层叠堆积在这片广袤的高原,变成沟梁塬峁的地质奇迹。

小麦、玉米、高粱……黄土地上长出的作物有着接近大地的颜色,耐得住干旱,经得起风雨,和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一样,坚韧又质朴。春种秋收,窑洞炊烟,传统村落守望着这片风成的土地,将岁月涵养出的文脉代代传承。

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之间,静卧着一个小山村,北依蜿蜒黄龙山,南临悠悠洛河水,默默守护着千年故事与传奇,它就是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史官村。

史官村,因仓颉而得名。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创造的象形文字,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村里的仓颉庙,是人们缅怀仓颉的圣地。庙内,二十八字的仓圣鸟迹书碑,记录了黄帝与炎帝联合各部落共御外敌的故事。每年谷雨,是祭祀仓颉的日子。这一传统从汉代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这一天,仓颉庙内不仅有盛大的祭祀,还会举办书法活动,众多爱好者前来,挥毫泼墨。

隆重的典礼满足的是精神的寻根,而平凡的一餐则抚慰着实在的人生。在过去,每逢庆祝的日子,辣子汤才会出现在餐桌,而今已成寻常。

每天清晨,史官村在一片烟火气中醒来。陈建明的辣子汤店早已热气腾腾,作为第九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在村里做起,到仓颉庙附近摆摊,再到开店安身,一晃已过了四十六个春秋。

“红而不辣,油而不腻”是老陈家辣子汤的金字招牌。“咱用的都是新鲜食材,每天汤至少要熬五个钟头,让人吃得舒服。”陈建明一边搅拌着锅里的汤,一边说道。

这碗辣子汤里,藏着满满的讲究:新鲜的瘦肉、软糯的肥肠、吸饱汤汁的油豆腐、嫩滑的白水豆腐,再配上爽滑的凉粉与独特的血板,浇一勺自家熬的红油,撒一把翠绿的葱花,香味瞬间弥漫开来。“再加点豆腐!”来自洛川的食客赞不绝口。

辣子汤里的白水豆腐,同样历史悠久。早晨4点,梁小军和孙引娣夫妻俩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白水豆腐工坊作为市级非遗工坊,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15岁起,梁小军就跟着父辈做豆腐,如今已经超过35年。50斤豆子能做出一大锅豆浆,最终变成100斤的成品豆腐,夫妻俩每天从早上到下午,最少要做300斤。

66岁的成华梅也是个手艺人,从小就喜欢剪纸。剪刀的起落间,一张张红纸转眼就变成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剪纸作品。如今,她还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给孩子们普及剪纸文化。

100公里外的韩城市党家村,以其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打破了人们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刻板印象——这里没有窑洞的粗犷,却有砖木结构的雅致。走进村里,123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四合院错落排布。高大厚实的砖墙、古朴典雅的瓦顶、精巧细腻的木雕砖雕石雕,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前人的匠心独运。

漫步在党家村的巷道,脚下的石板路历经岁月打磨,变得光滑而温润,踩上去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厚重。随意走进一处宅院,两旁的墙壁上镌刻着许多家训。“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这些刻在青砖上的家训,历久弥新,耳濡目染间成为当地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党家村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建筑与家训中,还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花馍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环。

韩城蒸食面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利贞从小就跟着家人学习花馍制作,对花馍饱含深情。“小时候,奶奶就常跟我讲,咱韩城的花馍可不简单,贯穿了人生每一个重要节点。”如今,王利贞的女儿范娜红已是韩城花馍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她不仅将这门手艺传承下来,还积极投身于非遗的推广工作。“看到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神,我就特别有动力。非遗要传承下去,就得从娃娃抓起。”采访的当天,范娜红正在当地幼儿园组织非遗体验活动,小小的花馍在小朋友们手中变化万千,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

不论是史官村还是党家村,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曾经沉睡在岁月深处的古村落,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丰收的内涵:是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是精神文化的繁荣。从乡村美食到特色产业,从自然风光到乡村文化,从农文旅融合到创新转化,古村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稳步前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