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料“双交会”现场,工作人员正在介绍绿色叶面肥产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庞维双 摄
汇绿色肥料成果,探产业升级路径,搭供需对接桥梁,绘农业增效蓝图。2025年9月19日至20日,第二十六届全国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肥料‘双交会’”)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
作为肥料行业极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此次大会以“肥水协同提单产,绿色转型促振兴”为核心主题,紧扣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汇聚政府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共话肥料行业发展趋势,展示前沿技术与产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在粮食安全成为“国之大者”、农业绿色转型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如何通过“肥水”破局——破解单产瓶颈、突破资源约束、打破区域发展不均?这场盛会给出了答案。
肥水协同支撑单产提升
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既要走好密植增产的技术路径,更离不开“肥水协同”增产这一关键支撑。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潘文博在开幕式上指出:“肥和水是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必须是巧施肥、节约用水。”
数据显示,我国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已达1.8亿亩,覆盖蔬菜、棉花、玉米等多种作物,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2.6%,十年间提升9.6个百分点,为单产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大会主办地的甘肃,既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粮食产区,也是肥水协同技术落地的“试验田”。面对干旱缺水、土壤贫瘠的先天条件,甘肃探索出的“分区施策”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安国民介绍:“在甘肃,河西及沿黄灌区推广‘节水+水肥一体化’技术,中东部旱作区推进‘集水+精准施肥’组合,南部山区主打截水即‘小水变大水、无效水变有效水’,甘肃根据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肥水灌溉模式,促进粮食单产提升。”
肥水协同更是离不开企业提供技术与产品支撑。展会现场,武威金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亦忠展示了一款肥料增效剂产品:“我们的产品专为水肥一体化滴灌设计,搭配传统含氮肥料使用,可降低氨气、硝酸盐等化合物活性损失30%~60%,平均提高粮食作物单产5%~15%,氮肥利用率提升15%~30%。”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冲则聚焦系统解决方案:“我们构建的‘全自动智能节水+定制化水肥’系统,在全国承建的100万亩高标准农田中,实现亩均节水4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亩均增产超20%,还通过智慧农业云平台实时监测墒情,动态优化施肥方案,彻底改变了高标准农田‘重建设、轻管护’的局面。”
此外,肥料“双交会”组委会还举办了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水肥需求、肥料新产品新技术等渠道对接活动,邀请知名专家、行业同仁、企业代表,就肥水产品与技术供应需求、农业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农资市场动态与发展形势、新型肥料研发与生产推广、土壤改良技术与产品应用等情况进行对接交流,集聚肥水行业力量,共同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出贡献。
绿色转型破解资源约束
农业绿色转型是破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化肥减量增效、土壤改良、节水技术推广,我国正推动农业生产从“拼资源、拼投入”的数量型增长,转向“重效率、重生态”的质量效益型增长。
“当前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已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更成为全行业的共识与行动方向。”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与棉麻局一级巡视员符纯华对最新肥料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向参会者指明农业绿色转型的紧迫性。
符纯华指出,从今年1—8月的化肥生产数据来看,我国农业绿色转型的趋势已逐步显现,全国磷酸二铵、复合肥等关键肥料品种产量同比增长,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基础供给;与此同时,氯化钾产量同比下降,这些肥料产量数据的波动,反映出化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信号,从“追求总量”向“提质增效”转变。
这种结构调整背后,是破解农业资源约束的现实需求。一方面,我国耕地质量、水资源禀赋等条件对传统“拼资源、拼投入”的生产模式形成制约;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倒逼加快绿色转型。既要通过优化产能布局、保障核心肥料供给,守住粮食安全的“基本盘”;更要聚焦技术创新,从肥料研发、施用方式、土壤养护等全链条发力,让每一斤化肥、每一方水都发挥最大效益,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企业的技术创新正成为绿色转型的“主力军”,而土壤改良则是这场转型的“首场攻坚战”,有机肥料的研发备受人们的关注。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翠介绍:“面对盐碱土壤难治理的问题,我们研发的有机硅功能肥,表面活性高,可调节土壤酸碱度、钝化重金属离子等,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为植物根系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在全国多地推广中,该产品能帮助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减少肥水流失,提升化肥利用率,还能提高作物抗逆性与免疫力,抑制病菌滋生,让盐碱地、板结土逐步恢复肥力。
如果说土壤改良是为农业绿色发展“固本”,那么强健作物根系就是“强基”——只有根系发达,才能更高效地吸收养分与水分,减少资源浪费。“我们的生根长效功能肥不含激素,通过三重机制刺激根系生长,能显著增加根系的数量和长度。”沃稞生物科技(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子叁补充道,在新疆盐碱地玉米种植中,农户连续三年使用后,亩均增产400斤,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显著提升,实现了“改良土壤+增产提质”的双重效果。
区域协同推动均衡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差异显著,如何让先进技术“跨区域”、特色经验“走出去”,成为推动农业均衡发展的关键课题。本届肥料“双交会”立足兰州新区枢纽定位,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全国资源服务区域发展”的协同网络,通过技术对接、经验共享、产业联动,实现技术、产品与区域需求的精准匹配,为西部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举办国家级行业盛会,不是简单的展品搬运,而是要打造双向赋能的平台。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宪法在展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能够有效带动甘肃当地会展经济、服务业发展,提升甘肃农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更能吸引更多政策、资本和人才关注并投入西部农业建设,是实现会展活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重要举措。”
对甘肃而言,这场盛会既是“技术输入口”,也是“经验输出窗”。在技术引进端,肥料“双交会”汇聚全国300余家企业与机构,带来智能水肥一体化装备、新型功能性肥料等先进成果——河北硅谷肥业的有机硅功能肥、大禹节水的智慧灌溉系统等技术,正与甘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肥—田—技”需求深度融合,助力当地破解耕地质量不高、水资源短缺的难题。与此同时,“甘肃样板”也借助展会平台走向全国。
接下来,一批经实践验证的智能水肥一体化装备、新型功能性肥料、旱作节水集成技术等先进成果,将加速向农业生产一线落地应用;展会期间达成的技术合作、产品采购、人才对接等系列成果,也将逐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些举措不仅为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注入强劲技术与产业动力,更将为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持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产业基础。
来自会场的声音——
武威金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亦忠:
展会通过多元展区集中展示新产品、新装备与新技术,不仅让我们的创新成果获得更广泛曝光,还能直观了解行业技术前沿与发展趋势,为后续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明确方向。
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胡秀涛:
通过与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及种植主体的面对面交流,既精准捕捉到粮食单产提升对肥水技术、产品的实际需求,又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有效打通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链路,同时希望搭建长期线上对接平台,方便展会后持续跟进合作项目。
张掖市甘州区丰和绿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晋小军:
希望多些聚焦设施蔬菜的肥料和技术,土壤生态保护也很关键,设施蔬菜连作久了,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我们希望有能兼顾施肥和土壤改良的绿色有机方案,既能保证蔬菜高质量,又能守护好土壤生态,同时也盼着这类水溶肥价格能更亲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