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游新闻报道,近日,记者从网上查询到,国内部分旅游热门城市商务酒店的价格已经突破1000元/晚,九寨沟多家酒店价格超过1700元/晚,有网友因酒店价格过高取消了出行计划。另有一些网友还吐槽“小城市也玩不起了”,酒店一晚价格虽然没有破千,但涨幅也多在两到三倍。有专家表示,假期酒店涨价原则上并不违法,但绝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涨价。
当国庆黄金周沦为酒店业的“提款周”,千元商务酒店冲上热搜的荒诞剧背后,折射的是一场赤裸裸的假日经济伦理崩塌。计划国庆期间外出的游人,手握钞票却住不起一间平常不过的客房,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服务业价值观在利益面前的集体迷失。所谓“固定节目”,实则是监管缺位、市场失序与商业短视共同酿成的苦酒。
节假日“趁火打劫”的根源,首先是供需失衡下的贪婪冲动。节假日游客如潮,住宿需求井喷,这本是市场规律使然。然而,部分酒店经营者将“旺季经济学”异化为“宰客哲学”,视游客为待割的“韭菜”。他们信奉“一锤子买卖”,认为异地游客复购率低,便肆无忌惮地将价格推至天际。这种“能宰一个是一个”的投机心态,实则是将企业长远信誉典当给眼前利益的疯狂赌博。更深层次看,这是旅游市场发展不成熟的表现,过度依赖门票经济、住宿经济,缺乏多元化、精细化的营收模式,只得在价格上“狠下杀手”。
尽管价格法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但面对节日期间蜂拥而至的投诉,监管常常显得迟缓无力。哄抬物价的判定标准模糊,处罚力度如隔靴搔痒,难以形成有效震慑。某些地方甚至存在“护犊”心理,担心严格管控会影响短期旅游收入,对乱涨价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监管的软约束,无异于默许甚至纵容了酒店的涨价冲动。低价预订后恶意毁约、强制捆绑消费等劣行,更是对法治底线的公然挑衅,暴露出诚信机制的严重缺失。
纠治此痼疾,需施以重拳,破立并举。短期而言,必须强化监管的“牙齿”。对热门区域实施政府指导价,设定涨幅“天花板”,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毁约、捆绑销售等行为露头就打,罚到其肉痛,并纳入失信黑名单向社会公示。监管不能总是“马后炮”,而应靠前部署,主动出击。
中期之策,在于构建透明、多元、健康的住宿生态。价格透明化是底线,必须强制酒店清晰公示所有费用,杜绝隐藏陷阱。大数据技术应成为监管利器,建立区域价格监测预警系统,对异常波动实时干预。更要着力打破酒店供给垄断,鼓励发展民宿、公寓、房车营地等多元业态,以充分竞争平抑价格。贵州、舟山等地的探索证明,供给侧的丰富是遏制涨价的根本之道。
长远来看,治本之策在于信用体系的构建与商业伦理的重塑。要打通市场监管、文化旅游、物价等部门数据,搭建智慧监管平台,让酒店的信用记录一目了然,使“一次失信,处处受限”成为现实。更重要的是,引导行业从“流量思维”转向“留量思维”,认识到宰客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一个三亚本地人都“住不起”的城市,又如何能赢得游客的长久青睐?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终究要依靠口碑的积累和体验的优化。
假日经济不该是诚信的“滑铁卢”。只有酒店不再执着于节日“捞快钱”,而是致力于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务;只有监管不再缺席失声,法律真正长出锋利的牙齿,游客才能告别“住不起”的无奈,也才能让假期回归美好与松弛的本质。这不仅是市场的救赎,也是商业文明的一次“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