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指尖传技艺 乡土聚匠心
2025-09-29 21:21:21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在实木条上画条0.5毫米宽的细线,用锯子“切半”,木料上只留下0.25毫米的线痕——两根头发丝的宽度引来阵阵欢呼;强筋小麦做的彩面,经揉、搓、捏、粘等手工操作,转眼成了眉眼灵动、神态逼真的面塑小人儿……

9月26日—27日,全国农业展览馆1号馆里“技术含量”爆表,“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盛装亮相。人们在此感受刺绣版画、剪纸瓷刻等上百种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27个省份的100余名乡村工匠欢聚一堂,聆听“一技富千家”的鲜活故事。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乡村工匠群体已超13万人,活动旨在展现中国工匠助力乡村振兴的风采,与世界共享中国优秀乡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成果,促进文明互鉴和友好合作。

乡村工匠们究竟带来了怎样的绝活?跟随记者脚步走走看看吧——

致敬百年技艺 探寻振兴路径

作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重要系列活动之一,现场专门搭建了“匠心传承、匠品生活、匠富乡亲、匠智数创和东方匠礼”等主题展区。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古老谚语,在来自江苏盐城市大丰区的乡村工匠名师陈银付那里具象化了——

“大丰瓷刻,以钢凿、铁锤为工具,利用瓷器特质和凿刻后的崩瓷效果,将凿刻技法与刀法巧妙结合起来。”推介活动开启,这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身边就被好奇的人群围住,“欢迎大家都来试试。”

记者成了“吃螃蟹”的人:将复写纸垫在瓷片上,用笔轻轻写下“丰收”二字,淡淡的痕迹留在瓷片上;然后一手紧握“金刚钻”,一手拎起小锤头,沿着细线一点点敲下去。

结果,写字时横平竖直的基本操作变得困难,笔画歪歪扭扭、力道深浅不一,变了形的“丰收”让人忍俊不禁。

再看老陈的件件展品——人物雕刻惟妙惟肖、风景作品意境深远,书画笔墨之韵同金石雕刻相映成趣……对这一百年技艺,顿生敬意。

在贵州展区,前来参会的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吴宗建告诉记者,省里以“寻、育、留、用”四字方针,通过培育乡村工匠来探索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人才振兴路径。

雷山县银饰锻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正云就是其中代表。在他敲敲打打中,一只“凤凰”银饰栩栩如生。

同为乡村工匠名师的李正云介绍:“每一锤都容不得差错,不然就会将花纹破坏。”原来,这只凤凰从绘图、雕刻再到制作,需经铸炼、捶打、焊接等30道工序,“以前我们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现在这想法早过时了,将技艺传给热爱它的人更重要。”

在李正云看来,苗山手艺人正历经巨变。“今年我的工作室收徒28人,实行专业授徒和培训就业,算上其他国内外学徒共300余人了。”

71岁老人丁燕青在“藏香”技艺展台前驻足良久。“藏族小伙子刚给我做了藏香,光原材料就有老崖柏根、山茶花等几十种,对安神入眠很有帮助。”

给老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川若尔盖县藏医药与藏香技艺“双料”传承人——贡确加措。“藏香不只是香料,它是藏族人民与自然对话的媒介。”贡确加措一边介绍,一边将藏香点燃、放进香炉,香气沁人心脾,让紧绷的神经舒缓下来。

多元要素加持 优化参与体验

工匠技艺好不好,亲身体验才知道!为提升“参与感”,活动不仅有云上逛展、“好物优选”金秋消费季等内容,还为“技痒”的参观者安排了各种体验环节。

受组委会邀请,来自浙江宁波的工艺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维炉和中央美院的学生们发起创意,在现场邀请所有人共同创作“守艺之山”。

“在长约3米、高约1.5米的竹编骨架上,每人都用绿色竹篾条来编织,为这座‘守艺之山’涂上‘一层绿’。”杨维炉告诉记者,作品的初衷就是彰显“两山”理念,守艺即守山、扎根即振兴。

这也是现场打卡环节的一部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原荣泽很是兴奋:“在指定的24项技艺中体验6种,就能领取一个盲盒,里面是工匠们亲手制作的工艺品。”除了“守艺之山”,她还完成了年画拓印、河湟刺绣等其他5种,盲盒拆出了河南焦作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的作品。

“不仅亲身体验了这么多技艺,还意外得到了大师亲作,真是超值体验!”

杨维炉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为研学体验区的一批批小学生“授业解惑”。这不,20多名来自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团结湖分校的小学生们就炸开了锅。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答对有奖哦!”杨维炉将硕大如“牛角”般的竹制品举过头顶,六年级的夏弘儒嗓门最大:“看这形状,肯定是个靴子!”一旁的王源插嘴:“是放在家里的工艺品!”

“都不对!”杨维炉也不卖关子了:“这是农民伯伯以前用的‘镰刀篓’,纯手工编织的,割完水稻后把镰刀放进去,便于携带也安全。”

“大家好!我是匠宝,是小哆智能科技开发运维的中国乡村工匠智能服务平台,专为乡村工匠提供全链路数字化服务。”

活动现场,头戴草帽、身着工装的机器人“匠宝”吸引不少人驻足拍照。公司工作人员付正春告诉记者:“这个平台旨在为乡村匠人提供全链路的数字化智能服务,内设文化交流、品牌赋能、产业焕新、保护传承四大板块,通过AI赋能,实现设计、海报、数字人、名片等全部数智化。”

传承匠人精神 发挥共富动能

推介活动期间还举办了“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盛典”,首次评选的10名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宣传选树对象正式亮相。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工匠们除了“身怀绝技”,还带动了农村低收入群众学习技能、销售产品,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所以,“匠富乡亲”不仅是整场推介活动的重点,更是乡村匠人们始终不忘的初心。

来自浙江武义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舍安,就通过举办泥塑、根雕、木雕等培训班,免费向来自金华各地的400多名学员传授精湛手艺,开拓增收致富新途径。

活动现场,斐济、匈牙利、泰国等14国驻华使节到访,还有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以及来自津巴布韦和萨摩亚的高级别培训班学员等60余位外宾出席。整场推介活动“国际味儿”十足。

来自广西桂林的“竹根胎平地犀皮漆手镯”最受外国友人青睐,虽然1万多元售价堪比大牌奢侈品,但仍有津巴布韦、斐济等国友人询价购买。

“镯子表面不到一毫米的漆面上叠加了近百种颜色,层次分明、互不串色,没10年功夫根本做不来……”

这只镯子,出自非遗桂林漆器制作技艺和柚器揉制技艺双料代表性传承人王伯杨之手,他刚刚当选全国乡村工匠名师宣传选树对象。

“目前工作室与周边300多户柚子种植户长期合作、进行产品外加工。2024年培训农民400多人次,每年回购农户加工品1000余万元。”王伯杨告诉记者。

截至2025年8月底,广西共培育认定各级乡村工匠2601名,2025年领办创办经营主体585个,带动就业人数19.87万,其中4.27万是脱贫人口。

此外,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从2023年就开始推进“乡村工匠赋能计划”,截至2024年底,项目惠及全国780人(次)乡村工匠。

项目负责人王国锋告诉记者:“我们从文化积淀、人才基础、产业前景等角度来确定工匠,为他们提供帮扶资金、经营管理、营销推介等领域的支持。”

(扫码观看视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