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远点,水压大,怕溅到你们身上!”日前,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齐乐镇梅湾村的山坡上,810米海拔的农房里,村民雷树全拧开自来水龙头,清冽的水流喷涌而出。这股经六级加压引自青衣江的净水,终于翻过山头,流进了农家。
作为无大江大河过境的山区县,丹棱县曾长期面临饮水难题。2019年,投资4.26亿元的“引青入丹”工程,构建起“一水两厂辖五镇”的供水格局。丹棱县通过“三步走”策略,先搭框架,新建仁美水厂、扩建县城水厂,建成40多座加压站,延伸主管网140多公里;再补短板,铺设支管500多公里,兼并20座小型供水站,改造老旧管网260公里;最终成立顺源水务公司,实现标准化管理。几年下来,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6.21%,平坝区和聚居区的群众早已喝上放心水。
剩下的3.79%全是散居在高海拔山区的农户。这些地方海拔近千米,住户零散,每户通水成本超5000元。丹棱县坚持财政兜底,群众仅需承担1600元,不足总成本的1/4。今年6月,梅湾村四组25户人家迎来了穿蓝色制服的供水工人。直径63毫米、50毫米、25毫米的水管像银链般从山脚攀向山顶,4G智能水表也跟着进了户。终于,世代依赖山坪塘水的村民,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
通水那天,梅湾村党委副书记刘光武拉着县农村供水站站长李佰梅,指向更高的山头:“那边还有十来户盼着水呢!”李佰梅当场与顺源水务公司商定新方案。返程路上,公司负责人宋开皇接到张场镇脱贫户解泽均的电话——因地势太高,自来水水压不足。车上四人当即决定:“哪怕只有一户,也不能让他喝不上好水!”第二天,增压设施就运到解泽均家,看着重新喷涌的水流,解泽均红了眼眶。
在丹棱县,像梅湾村这样的供水攻坚故事还有很多。而支撑这些故事的,是一张覆盖全域的供水大网。在仁美水厂,日处理1万吨的设备全年无休。枯水期引青衣江水源,丰水期补充党仲水库水,原水需经配水井、沉淀池、重力滤池等多道净化工序,工作人员每天检测浊度、色度等9项指标,合格后才能送往5.8万群众家中。
管网铺到深山,管理更要跟上。2023年启动的“丹棱智慧水务”平台,将全县2座水厂、59座加压泵站、24座高位水池、2200多公里管网纳入数字化管理。哪个片区水压低、哪个水表出故障,系统自动报警;山区村民点点手机就能缴费,数据实时传至指挥中心。这套方案不仅成为成都都市圈样板,更被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技术交流会上分享。眼下,丹棱正给供水管网做“全身CT”,计划融入AI模型让供水从“通”向“优”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