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新征程上,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为契机,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建与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民体育工作同心同向、同频共振,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强化党建引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农民教育培训要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开展好农民思想文化教育,把党的领导贯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全方位宣讲好党的“三农”政策,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坚持用党的理论为农民体育工作凝心铸魂,在组织开展“村字号”体育赛事活动中,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嵌入红色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干部做好农民体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坚持农民主体,满足农民发展需求。既要遵循教育培训本身的规律,又要遵循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农民群体的特殊需求,把教育培训办进产业、办到乡村、办到田间地头;把内容是否需要、方式是否接受、产业是否发展作为衡量教育培训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农民为主体,举办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村字号”农民体育赛事活动,全面展现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开展“送体育下乡”等志愿服务,形成“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服务下沉-群众参与”的良性循环,更好服务农民发展。
突出问题导向,提升工作质量效果。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村基础条件得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农民对自身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和体育工作提出新要求。从聚焦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条转变;从基本的技术技能,向专业技能、经营管理、科学素养等纵深领域转变;从单纯的关注农业生产,向关注健康生活、实现全面发展转变,真正实现由“一农”向“三农”的转变,由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转变。培训方式要加快数字化进程,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手段的应用,打造农民教育培训数字教学资源库。创新“赛会展演销”办赛模式,配套开展村集、村晚、村趣、村游、村谈等,打造“一赛带多业”的发展模式,推动形成农文体旅业态深度融合。
创新推动高质量党建促进工作高质量开展,一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和政治教育,通过“党建学习资料传阅夹”、专题党课等形式,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意识,推广“党建+主题教育”模式,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和农民体育赛事活动中,实现党建和业务工作互融互促。二要强化组织保障,确保任务落地落实。稳定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以农民体协为主体的农民体协体系,进一步明确农广校、农民体育工作职责任务、组织机构及人员队伍。积极搭建智育体育融合发展平台,从单一教育培训职能拓展至农民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农民群众健身指导、科学普及等多元领域,将科学健身课程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打造农民田间学校与全国乡村文化体育驿站共建,形成广校体协合署合力。通过开展各类全国性“村字号”赛事活动、高素质农民培训等,推动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打造“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双轨并行的综合服务体系。要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有序引入市场力量,规范开展校企合作,统筹社会资源共同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民体育工作。三要强化作风建设,广泛凝聚强大合力。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长期性、根本性问题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尽快落地,为农民教育培训和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弘扬实干担当精神,将工作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体系融合、资源共享和实践创新,形成“以教强体、以体促教”的协同生态,采用“线上+线下”灵活办学办赛模式,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教育培训和体育赛事活力。在教育培训方面,要定期跟踪指导学员,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激励学员争优,推动学用结合;在农民体育方面,通过参与在“家门口”举办的农民体育赛事活动,共享本地共建共治成果,最大化提升农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