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做好闲置村小改造的“后半篇文章”
2025-09-29 21:21:06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随着城镇化浪潮席卷而来,许多乡村小学在撤点并校后悄然沉寂。这些曾承载着琅琅书声和乡村希望的校舍,如今大门紧锁,操场荒芜,成为“沉睡”在村庄核心地带的闲置资产。如何唤醒它们,是当下乡村振兴中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纵观各地实践,从改造农民戏台到转型“共富工坊”,再到升级为“一老一小”幸福院,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地方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硬件改造。然而,成功的改造绝非挂上一块新牌子那么简单,让建筑和设施重获“新生”相对容易,难的是如何让其持续焕发服务的“生命力”。

要正视现实——村小闲置是挑战,更是机遇。大量校舍闲置是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客观结果,我们首先必须正视并接纳这一现实。与其任风雨侵蚀、造成资源浪费,不如尽早规划、主动利用。这些校舍往往地理位置优越、建筑结构稳固、空间开阔,是村庄里宝贵的公共资产。例如,江西省吉安市在数年内盘活超四成闲置校舍的实践表明,早行动不仅能防止资产贬值,更能让其尽快服务民生、创造价值。

善倾听民意——改造不是“交钥匙”,而是“共谋划”。一个成功的改造项目,必然是深深植根于村民实际需求之中的。决策过程决不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必须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让村民成为规划的“主角”。一些地方发动村民筹资改造或根据村民意愿引入轻体力劳动项目,都是民主决策的生动体现。唯有如此,建成后的设施才能真正被村民所接受、所使用、所爱护,避免成为新的闲置资源。

应明确方向——服务“一老一小”,回应最深切的民生呼唤。改造方向决定了资源的利用效能。在当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背景下,“一老一小”问题尤为突出。因此,闲置校舍的改造理应优先回应这一迫切的民生需求。正如山东省成武县、江西省遂川县等地所做的那样,将闲置校舍改造为“老年食堂”“儿童成长驿站”,既慰藉了留守老人的孤独与寂寞,也守护了留守儿童的安全与成长。这种基于需求的改造,其社会效益远大于单纯的经济收益。

须聚焦核心——保障运营与服务,是闲置村小“重生”的关键。如果说硬件改造是“前半篇文章”,那么持续的运营和优质的服务就是更为关键的“后半篇文章”。许多项目失败,恰恰是败在了“重建设、轻运营”的思维上。运营之难,在于“可持续”。水电、耗材、人员工资等持续性的支出从何而来?仅靠政府补贴或村集体投入往往难以为继,需要探索“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交一点”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服务之难,在于“专业化”。养老服务不是简单做饭,托幼服务不只是看孩子。它需要专业的护理知识、营养配餐、心理疏导和儿童教育能力。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村企合作”等模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或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政府负责监督和考核,以此解决村集体“不会管、管不好”的难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