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在这里,窥见农业创新未来
2025-09-30 18:09:00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责任编辑:林华黎

当人工智能、机器人、AR等新技术与农业相遇,将碰撞出哪些火花?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数贸会”)上,农业领域的新科技、新产品、新业态,让记者感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前沿技术落地应用

乾塘方舟智能种植舱里,一排排架子上搭载着雾化栽培装置,绿油油的作物精神抖擞地生长着。整个舱体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用它种菜,可适应零下40℃至55℃的极端环境。“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拥有20多种作物的种植模型,可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自动调节光谱、营养元素等的供给。”该公司负责人陈晨介绍。

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生鲜产品,人们往往只能选择品类,收到的是随机配送的菜品。黑龙江展区里,哈尔滨四福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一个元宇宙农贸大集,让消费者能够收到自己挑选的农产品,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上架货物实时更新。

在沙漠中种植作物怎样省时省力?在2025全球数字贸易创新大赛中,上海市芒智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展示了自主研发的自动种植小车,可以搭载3000株苗,能够将每一株苗精准识别、分离出来;再加上适用于沙漠的智能避障系统、全地形自适应底盘,小车能在坡度20度以内的沙丘上自行规划行进轨迹,完成无人化种植作业。

不懂外语,农民能否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推介自己的农产品?一款“说得AI”口播创作平台让这一愿望成为可能。用户不仅能选择心仪的数字人生成语气、表情自然的口播视频,也可以输入自己的照片,定制和自身形象一模一样的“数字分身”。平台上还支持英语、西班牙语等27种语言,只要输入汉语文本,就能生成一段说着一口流利外语的视频。

当遥感技术携手AI,还将大大提升粮食安全评估的精度。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袁文平介绍:“遥感数据的质量和空间分辨率决定了粮食安全的评估效果。受云雨天气影响,南方地区的遥感观测数据质量普遍比北方低。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遥感数据时空融合算法,能够有效提高遥感数据质量。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水稻、玉米、冬小麦等主粮作物进行农田识别,获取其种植情况。”

在农业银行的展位上,融合了AR技术、AI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托普云农”智慧眼镜吸引观众纷纷尝试。戴上眼镜,温湿度等环境指标是否适宜,即将发生哪些病虫害,建议开展什么农事操作,都能一目了然。事实上,企业的成长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银行杭州分行负责人表示,农业银行会陪伴涉农科创企业成长,为其定制线上现金管理系统、拓展支付结算、融资融信、数据应用等服务。

数字贸易蓬勃兴起

作为以数字贸易为主题的国际性展会,本届数贸会注重前瞻布局与实效落地,在深度展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赋能各产业的最新成果的同时,还积极链接全球数字贸易的资源,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据了解,本届数贸会有33家国际组织参展参会,国际展商占比超20%,其中欧美展商超130家,国际客商数量较上届增长64%。

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展区展出了来自非洲的蜂蜜、咖啡、香料等特色农产品。本届数贸会,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与浙江当地政府合作,支持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南非等16个国家29家企业来华参展。

《中非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3—2025)》指出,数字贸易已成为中非经济关系的重要支柱。中非“丝路电商”合作成果丰硕,埃塞俄比亚咖啡、卢旺达辣椒酱、肯尼亚红茶、加纳巧克力、坦桑尼亚腰果等优质非洲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入中国市场。

印尼的椰浆、阿联酋的驼奶……淘宝、京东等6大平台开设“丝路云品”专区,共上线丝路伙伴国、金砖成员国产品1578款。数贸会期间,44个国家700余家企业参加“丝路电商日”活动,“丝路云品”推荐周线上活动还吸引普通消费者广泛参与。

新技术在客户服务、个性化推荐、供应链优化等领域的深度应用,驱动跨境电商产业业态创新。

针对高价值水果榴莲,顺丰科技有限公司为泰国企业提供以消费者订单处理系统、工厂运营管理系统、分拣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数智化供应链综合服务,榴莲称重、分类,不同重量的榴莲与客户订单匹配,榴莲包裹的预分拣等整个流程都升级为数字化、流程化、自动化的标准作业,从泰国产地送达国内消费者的时间从过去的15~20天缩短至2~7天。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数字贸易蓬勃兴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全球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5》显示,全球数字贸易从2020年的4.6万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7.2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2.1%,显著高于同期全球贸易9.7%的增速。数字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也由20.1%提升到21.9%。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