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2025世界农科创大会在平谷开幕,9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会 “中国为韧性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5-10-31 17:43:43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中国用不到10%的农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这种成功不是运气,经验值得借鉴。”在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一位国际友人这样评价。

10月13日,2025世界农科创大会(WAFI)开幕。9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高校校长、企业家和农民来到北京平谷,为增强农食系统韧性贡献智慧。

共同直面全球性难题

近800名参会者从世界各地赶到金海湖畔。他们肤色各异、语言不同,关心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如何创建一个有韧性的农食系统。

“纵观世界,还有很多地方没有享受到足够的食物供应。”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开幕式上说,气候变化、地缘冲突,以及害虫病、土壤退化和水资源短缺,对于农食系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需要全球携手面对。

就拿气温来说,有研究显示,如果地球升温2摄氏度,会有额外1.89亿人面临饥饿。而在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高出了1.5摄氏度。

会议期间举办了50多个平行论坛和边会,探讨科技赋能韧性食物系统,覆盖智能育种、农场经营、新蛋白、膳食纤维、耕地治理等细分领域。

这是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在主旨演讲环节,不少参会者表达了对中国经验的赞许。“过去40多年,中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农业转型,为韧性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用不到10%的农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这种成功不是运气,而是建立在政策投资、科技育种、机械化之上。”盖茨基金会农业发展主任Martien说,如何利用中国的经验改变农业,是大家可以深入思考的问题。

百余家农企高校亮科研成果

人工智能(AI)成为会场的热词。“大会最大的亮点是AI,中国在该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新西兰林肯大学校长格兰特·爱德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首农集团发布了人工智能畜禽育种协同创新平台。该公司多年来积累了数百万条种鸭数据和数千万条种猪、奶牛数据,蛋鸡数据更是有几亿条。“传统方式做性状测定,费时费力,还不一定准确。通过AI可以采集到图像等不易采集的数据,提高基因组选择的效率。”首农食品公司科技信息部部长麻柱说。

WAFI还举办了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百余家顶尖的企业、高校亮出科创成果。

近年来,采果机器人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大多只能摘大而硬的水果。博览会上,一台正在测试的草莓采摘机器人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它正用柔性三指夹爪轻轻捏住草莓。“夹爪是柔软的硅胶,尺寸可以自适应,不会弄伤草莓。”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博士刘旭赞介绍,机械臂上的双目摄像头就像是人的双眼,能精准测距,目前的定位准确率在95%左右,一小时能采一亩草莓。

在平谷展区,一家企业带来了鲜嫩的盆栽蔬菜,底下的土是肥沃的黑金土,它展示的是一种神奇的发酵菌。“把农林废弃物打碎后掺入特制的发酵菌,仅用7-10天的时间,就可以腐熟成为黑金土。”北京新锦绣农业科技CEO郭轶凡介绍,这种发酵菌不需要严格的发酵环境,在户外直接堆放即可完成发酵。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平谷区东高村镇西高村开展了4年的试验,大豆和玉米亩产提高了40%以上。

桃乡建设农业“达沃斯”

2023年起,WAFI年年在平谷举办,搭建起国际农食系统的交流平台,并得到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短短三年,WAFI已经蜚声海内外。如此顶尖的农业盛会,为什么青睐桃乡平谷?

首都北京承载着“四个中心”的重要功能,汇聚了全国1/3以上的农业科研“国家队”和过半的涉农两院院士,农业科技创新是必须承担的使命。平谷则是京郊的农业大区,平原、山区、浅山区各占三分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四年前,本市以平谷为核心区启动了农业中关村建设。

“四年间,国家、市、区累计在核心区投入资金超50亿元,建成空间近80万平方米,吸引了首农、拜耳、博瑞迪等知名涉农企业。”平谷区副区长彭石说,几年来,平谷的农业总产值稳居全市第一。

一串亮眼的数字可以展现农业中关村的建设成果:平谷区与全球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达成深度合作,与300余家创新主体成为生态伙伴;落地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十个头部企业研发中心;117个博士农场吸引了13位院士和411位博士来创业。

为了让参会者领略到农业中关村的魅力,今年,WAFI创新推出公益林、低碳跑、田间展等多元活动。就拿田间展来说,线路覆盖平谷全域,包括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育种基地、首农畜牧奶牛中心、智能育苗工场、京瓦中心等,打造“走出会场、走进现场”的全新体验。

因为举办世界经济论坛,瑞士小城达沃斯几乎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代名词。眼下,平谷正以WAFI为“世界级跳板”,打造国际化、常态化、高规格的农业“达沃斯”。(北京日报记者 朱松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